1.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他们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样具体劳动是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才是社会属性。
3.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的衡量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具有的充当一切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储藏手段,是指货币具有的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社会财富一般代表的职能;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具有的清偿债务、工资、利息、租金等职能;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的在国际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6.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是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另一种商品起着等价物的作用。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与之相交换的商品上,这一系列商品就是特殊等价物。③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统一表现在某一种与它们相交换的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④货币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这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从价值形式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既不是聪明人的发明,也不是人们协商的产物,而是商品交换和价值形式发展的产物。
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有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2.流通手段在流通时充当交换媒介时价格是商品价值货币的表现形式
3.储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储藏起来
4.支付手段货币用于单方面的支付
5.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上充当一般等价物
10.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之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了价值量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商品,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价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价值增殖发生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全部过程都符合价值规律,即资本家购买或出售商品都是以价值为基础。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二重性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它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是价值和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在消费过程中也就是劳动者劳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剩余价值。它的价值是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自身,维持家属,受教育和训练)。它的大小由生产和再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的价值在消费过程中不像其他商品那样逐渐消失,而是重新被创造出来。
12.当代资本主义工资形式的发展,对提高劳动报酬的启示
1.激励工资
是员工工资中根据其努力和贡献多少获得的报酬。总体上体现了员工对企业剩余的部分所有。分为投入激励和产出激励。
2.股权分享
免责声明:普法网网站仅提供信息的存储和展示服务,所有信息系用户自行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仅供参考,普法网不承担对所有信息的验证义务,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会员中心 粤ICP备2020126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