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1. 目的
为规范公司离职管理,减少公司以及员工离职产生的各项损失,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人事制度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员工离职管理的全部工作,具体包括辞职、解雇、试用期不合格、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自动离职、合同到期等类别。
3. 相关说明
公司员工离职类别如下表所示。
二、离职申请审批管理
4.辞职申请审批流程
4.1离职申请日期为员工提交《离职申请表》至其直属主管签核之日。
4.2试用期内需提前三天申请离职。
4.3试用期满后需提前三十天申请离职。
4.4人事部对离职人员进行面谈,并做好相关离职面谈记录。
4.5离职日期到期,员工填写《离职交接表》,并与离职当日依照《离职交接表》上所列事项一一办理。
4.6员工将《离职交接表》内所列事项全部办理完毕后携《离职申请表》、《离职交接表》于人事部结算薪金并签字确认。
4.7所有手续办理完毕后,人事部为离职人员开具离职证明。
4.8公司各部门除正当的挽留员工外,无正当理由一律不得阻止员工提交离职申请。
4.9离职人员所有手续以及签名均需本人亲自操作,因重大事件不能办理离职手续者,可签写《离职代理委托书》由他人代理。《离职代理委托书》需注明不能办理离职手续理由以及本人签名。
5.辞退申请审批流程
5.1部门相关负责人填写《辞退申请书》,内容需详细写明解雇原因、时间,然后签字确认后交至人事部经理签核再通知当事人办理离职手续。
5.2人事部安排离职人员进行面谈,并做好相关离职面谈记录。
5.3办理离职手续与辞职流程相同。
6.试用期不合格辞退流程
6.1部门相关主管和负责人填写《辞退申请书》至人事部经理签核,并通知当事人办理离职手续。
6.2《辞退申请书》中需详细写明试用期不合格的具体理由及离职时间。
6.3离职流程以及离职手续与辞职流程相同。
7.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工作流程
7.1部门负责人提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申请》至人事部经理审核。
7.2人事部提前30天书面通知被解除劳动合同员工并签收。
7.3部门负责人与人事部安排和被解除劳动合同的员工面谈,并详细告知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
7.4公司与被解除劳动合同的员工签订《离职协议书》。
7.5相关离职流程以及离职手续与辞职流程相同。
8.自动离职工作流程
8.1部门负责人填写离职人员的《离职申请表》,并通知各相关单位完成签核。
8.2财务部与人事部进行相关薪资冻结程序,由离职员工本人亲自办理离职手续后方可结算薪金。
9.合同到期离职流程
9.1人事部提前60天向部门经理提交劳动合同到期名单。
9.2部门负责人根据部门内员工的工作表现决定续签劳动合同员人和不续签劳动合同人员,并在15个工作日内将人员名单反馈给人事部。
9.3人事部安排续签劳动合同。
9.4属公司不愿续签劳动合同情况,人事部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向员工提出劳动合同不续签通知并签收,相关离职流程以及离职手续与辞职流程相同。
9.5属员工个提出不愿意签订合同,需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人事部。
三、离职交接、结算管理
10.离职人员依据本部门负责人的安排,与交接人移交本职工作的范围和待处理的事务,具体包括联系部门,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以及本职岗位的相关文件、图纸、资料、样板等。
11.离职人员应将个人管理的工具、文具、印章、钥匙等交公司前台、将电脑、邮箱、公共网络用户名和密码移交指定接收人。
12.交接清单经移交人、接收人、监交人签名或盖章,部门负责人审查签字确认。
13.接收人要应认真核对盘查,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请求监交人处理,如果知情不报,由接收人负责;如果处理不当,监交人和负责人负连带责任。
14.离职人员交接应于两日内完成,延期交接应征得部门负责人同意并告知人事部。
15.员工离职日当天人事部应取消其在职记录,办理离职日当天不计算薪资,薪资计算截止日期为停止工作日。
16.员工离职期间保管的产品样品以及其他属公司所有的财务,如丢失应按照市场价格或折旧进行赔偿。
17.如果员工丢失物品价值或损害公司物品价值超出其离职当月薪资,部门需在员工离职赔偿完毕后为其办理离职手续。
四、离职面谈管理
18.人事部对离职员工进行离职面谈时,应记录相关信息并保存。
19.离职面谈时,人事部如果发现公司存在明显的管理不善等问题,需在一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反馈给人事部负责人。
20.各部门负责人原则上无权查阅离职人员访谈记录,如确需查阅记录时,应经总经理审批同意。
五、附则
21.本制度由公司人事部制定和解释,自【 】年【 】月【 】日起实施。
致:【 】公司
本人(身份证号码为【 】 ),因【 】原因不能前来办理离职手续,特委托【 】 部门【 】(身份证号码为【 】 ),代办本人离职相关手续。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均由本人负责。
签署时间:【 】年【 】月【 】日
委托人(签名):
受托人(签名):
免责声明:普法网网站仅提供信息的存储和展示服务,所有信息系用户自行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仅供参考,普法网不承担对所有信息的验证义务,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会员中心 粤ICP备2020126672号